但有些人恰恰不是这样。在后台看到有人留言问,自己特别爱吃甜的,真的难以抗拒,所以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,是不是真能从这个现象里边探查出身体/性格特点,或者对应什么样的体质。
日常生活中也总会见到一些人,对甜甜的东西好像十分偏爱,尤其在一些特殊的时候,比如烦躁焦虑压力大、女性经期、心情低落、或者脑力体力不太够的时候,这种「嗜甜」的情况会特别明显。
上面所说的情况,只是因为嘴馋,还是身体确有需求?怎么才算是吃甜的正确姿势呢?一起来看!
像以前粮食匮乏,谁家要是有块糖,那都是宝贝。
脾不好的人吃点糖就能改善,邻居老爷爷脾不好,睡觉喜欢流口水,就是每天吃一勺白糖给吃好了。
所以,在中医看来,糖并不是什么坏东西,糖在五味中属甘,甘入脾,它可以用来补脾,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地用糖,也有治病的效果。
像我们《伤寒》名方“小建中汤”里,饴糖用得很多。它能调理一些特别的中焦虚寒情况。
而例假期间偏爱吃甜的女生,有些亦是这个原因。她们身子本就虚弱,又处于「更新换代」的状态,气血能量比平时消耗得多,所以就真需要来点甜的充充电、回回血,甚至可以缓解姨妈痛。
小孩子和上了年纪的人,一个是脾胃尚在不断发育完善、相对弱一些的状态,一个是脾胃随着年龄在慢慢衰老,所以这两类人也会出于身体的本能需要,对甜的东西迷之喜欢。
但是,为什么现在提倡大家戒糖呢?
其一,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改善了,基础的饮食就能满足我们日常对糖的需求,再额外食用,反而对身体有害。
其二,中医里所说的甘,是自然的甘甜,像米饭、山药,这种淀粉类的食物都属于甘,是可以补脾的。还有比如食材本身的甘甜,像蜂蜜、红糖、大枣、苹果、桂圆、桑葚、麦芽糖等。
而现在,我们生活中充满的甜,都是那种通过人工加工合成的糖精,甜到齁鼻,还包含了很多化学元素,对人本身就是有害的。
所以,中医讲任何的好与坏,都有一个度的问题。在度以内就是好的,度以外就是坏的,而糖吃多对身体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。
如果你认真观察,就会发现,爱吃糖的人皮肤会泛黄缺少光泽,人也经常显得没精神,身材虚胖,不爱走动。
不仅如此,当体内湿气无法被运出体外,久了易生痰,痰就像是下水道的垃圾,会使经络血脉受堵,导致身体出现眩晕、四肢重坠、心脑血管疾病等。
所以啊,吃糖过多不仅会让你大腹便便,更让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接踵而至,各种大病络绎不绝。
其次,吃糖过多还会伤肾!
因为甘对应的是脾土,而肾则对应水。
在五行应五脏看来,脾土是克肾水的。糖吃多了脾土过于强盛,肾功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。
经常可见的就是长蛀牙,虫牙,还有就是容易骨折,得佝偻病。
肾主骨,牙为骨之余。
其实平常生活中也能看到,像中老年人如果肾气充足,那么他就会牙齿坚固,相反,肾气不足的人,往往会牙齿容易松动脱落。
中医认为我们生长发育和肾气、肾精都有关系。
一旦肾气受损,阳气损耗,肾精化髓能力减弱,生长发育也会出问题,骨质疏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。
在控制糖量的情况下,可以选择从大自然的天然糖下手,比如蜂蜜。但不建议长期食用哦!每天在正常饮食之外,额外要食用糖的话,建议控制在25-50克之间。
蜂蜜
《神农本草经》:蜂蜜“安五脏、益气补中、止痛解毒、除百病、和百药,久服轻身延年”。
中医认为,蜂蜜味甘、性平,入肺、脾、大肠经,具有滋养、补中、润燥、解毒、止痛之功效。
但切记不能开水冲泡,要用40度左右的水温冲泡。
像平时肺燥引起的咳嗽,蜂蜜有很好的的调理效果,还有肠燥引起的便秘,用蜂蜜泡水喝,能让排便通畅。
麦芽糖
肯定有朋友会问,如果家里小孩子爱吃糖怎么办呢?
这时,你可以选择麦芽糖,麦芽糖又叫饴糖,它属于粮食糖。
一般由玉米、大麦、小麦、粟(小米)或玉蜀黍(玉米)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制成,还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。
饴糖味甘性温,归脾、胃、肺经,具有补脾益气、缓急止痛、生津润燥和润肺止咳等功效。
小孩子一般脾胃都较为虚弱,麦芽糖就是个不错的选择,其次是,胃虚寒的朋友也可以食用麦芽糖,它能温中养胃。
不过,食用饴糖也有禁忌,一般来说,湿热内郁、腹胀呕吐、痰热咳嗽和小儿积食等人群不适合食用。
红糖
对于气血亏虚、经常熬夜耗神、怕冷、手脚冰凉,气色不好的人来说,尤其是女性来说,红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它是由甘蔗熬汁而来的,并不是赤砂糖。
清代的王孟英认为,红糖具有「暖胃缓肝,散寒活血,舒筋止痛」的作用,这里面,暖胃缓肝,调和肝脾,就可以让脾胃更加健康,因此也有利于养血。
另外,红糖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,它长于「温而补之,温而通之,温而散之」。
江南一带,产妇尤其用红糖来化瘀,排除产后恶露。产妇吃炒米饭、姜汁、姜茶必加红糖。而河北一带,则是用红糖+鸡蛋,鸡蛋煮的嫩,溏心一点那种,来补养产后的身体。
我们刮痧后喝一些红糖水,有助于增加行气活血之功效,排毒效果加倍。
都说病从口入,现在我们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糖衣炮弹,想要保持身体健康不受侵害,还是得控制住自己的嘴呀!
|